7月16日下午,由深圳市龍華區醫學會與龍華區社會醫療機構行業協會聯合主辦、深圳藍生腦科醫院協辦的“龍華區社會辦醫療機構急救培訓班”在深圳藍生腦科醫院多功能會議廳舉行。
本次培訓吸引了龍華區80多家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百余名醫務工作者積極參與,通過理論授課、實操演練與考核認證相結合的方式,為區域醫療應急能力建設注入專業動能。
培訓開場,龍華區社會醫療機構行業協會副會長李盈對培訓背景及目標進行了系統闡釋。他指出,本次培訓立足實用性,聚焦過敏性休克搶救、心肺復蘇術(CPR)、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使用及海姆立克腹部沖擊法等核心技能,幫助基層醫務人員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做出規范反應。
作為協辦單位,深圳藍生腦科醫院此次不僅提供培訓場地,更派出急診專家參與教學。副院長吳洲紅在致辭中熱烈歡迎與會專家同仁,并簡要介紹醫院的發展現狀。他強調,急救醫學是“與時間賽跑”、守護生命的關鍵學科,醫院高度重視急診科建設并持續投入,現為深圳市120急救單位。此外,他表示期待與各位專家同仁交流學習,共同提升。
培訓首環節由急診科主任李敏娟以《過敏性休克的診斷與治療》為題展開專題授課。課程結合臨床典型案例,系統講解了過敏性休克的早期識別、藥物選擇、循環支持及多學科協作要點。
為強化學習效果,課程特別設置理論考核環節,通過線上答題形式檢驗學員對急救流程、藥物劑量等關鍵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理論課程后,培訓進入實操階段。龍華區衛生健康局指定的皮貴榮急救團隊主導教學,圍繞海姆立克腹部沖擊法、心肺復蘇與AED使用等主題展開。
在海姆立克腹部沖擊法教學中,針對成人、兒童及孕婦不同群體,演示了標準化操作手法,并邀請學員上臺互動,現場糾正動作偏差。
心肺復蘇培訓采用集訓模式,現場部署十余臺專業模擬假人,分批次組織學員進行實操訓練。每批次學員在急救團隊指導下完成標準動作練習,團隊成員逐一糾正按壓手法、呼吸配合等易錯環節,確保每位參訓者都能掌握規范操作要領。
為確保培訓實效,活動設置嚴格的考核環節。參訓人員需通過理論測試與實操演練雙重考核,成績合格者將獲頒龍華區衛生健康局認證的急救培訓證書。
此次培訓是龍華區深化社會辦醫療機構規范化管理、完善區域急救網絡的重要實踐。急救,是與死神競速的“第一公里”——心腦血管疾病驟發時,每提前1分鐘救治,患者生存率可提升7%–10%。面對“黃金時間窗”的嚴峻挑戰,深圳藍生腦科醫院作為深圳市120急救網絡醫院,持續優化急診綠色通道流程,卒中患者DNT(入院至溶栓)時間已縮短至37分鐘(國內標準≤60分鐘)。未來,醫院將依托三級腦科專科優勢,聯合行業協會開展更多技能培訓、學術交流活動,為提升區域醫療應急能力、守護群眾健康提供更堅實的保障。